第三百二十九节 日军浴血青岛堡[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操作。
据《环球军事》刊文统计,到了一战前夕,驻防青岛的德军有130门岸防炮,还有30余门120和88毫米的野战火炮,以及几十挺当时最为先进的马克沁机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凭借此枪,曾创造一天内6万英军伤亡之记录),海军有16艘军舰在港内。从武器装备上,由于德国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军火工业发达,德军的武器装备要优于即将进攻的日军。
当然,世界上就永远没有不可攻破的防线,我们发现每一个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都有其崩溃的一天,德军的“青岛要塞”遭受了和后来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样的命运。
共和六年的8月底,青岛上空已经开始战云密布,城里的中国人纷纷避难到邻近的登州或者青州,最不济也躲到了对岸的胶南胶州农村里,往日车水马龙的青岛变得异常萧条,炎炎夏日里倒有秋风瑟瑟的意思。
其实早在8月7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发出参战要求之前,德国就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一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
但是,德军表面上坚不可破的“青岛要塞”却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兵源不足。这也难怪,因为地理原因,德国在东亚的军力相当有限,而德军在一战初期的作战计划更让这一问题加重。在欧洲战场,德国总参谋部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陷入不利,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这个著名赌博式的右勾拳计划企图速战速决,要求德军在战争初期利用俄国政府效率较低和交通落后的弱点,在数周内攻下巴黎,然后向东击败俄国。这一计划客观上要求德军将兵力集中在欧洲大陆,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驻军规模。因此,在8月初战争即将打响时,在中国的德国陆军仅有3650人。还有一些编入德军的当地中国人也被当做炮灰加入守军队伍,而日本则出动了5万人。
第三百二十九节 日军浴血青岛堡[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