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节 东线战局的变幻[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能避免库尔斯克会战失败的结局。根据战争的经验:“决定会战胜利的往往是最后的一个营。”但是赫斯已经放弃了争取在尽量靠近乌拉尔山脉地方与中国会师的打算,显然能承担起俄国作战任务的重担只有依靠中国北方派遣军,而打算依靠中国的力量来扭转战局的显然并不是德国一家。
9月初,就在俄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北非已经被放弃)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苏格兰的曼纽尔港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元首赫斯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俄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元首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布良斯克。然而,已经失去了夺取世界控制权的希望的元首赫斯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戈梅里地区。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元首近卫师被调往法国北部。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德国最高统帅丧失了继续同红俄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赫斯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欧洲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多年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在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第聂伯东岸地区会战最终于太初二十四年10月2日以红俄军的稳定了奥廖尔防线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红俄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朱加什维利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红俄军在第聂伯河东岸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佬已经黔驴技穷了”
但是真正黔驴技穷的其实应该是红俄军才对,因为面对从奥伦堡方向气势汹汹的席卷了东方面军残部已经抵达萨马拉外围的第7集团军,从萨拉托夫向南扫荡顿河平原上的红俄军残部的第6集团军,还有占据了乌法作为出发基地的第12集团军也已经剑指喀山,东线的形势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这三路中国大军的后面是白俄帝国的四十多个步兵骑兵师和远东地区各个被红俄奴役的民族民兵组成的国民卫队,红俄军的各个游击纵队面对固守城镇的白俄和国民卫队根本就不具备攻坚的能力,而西伯利亚交通线在中国的12个
第五百六十七节 东线战局的变幻[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