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雅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民生方面的,空有几句口号的说法让范仲淹一直都耿耿于怀,这不是说记恨徐明洲,而是对于这方面变得格外的重视,于是就借此机会看看有没有对这方面有想法的才子们,会不会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
范仲淹提出这个主题后,也是收获了一波名声,特别是第三阶梯的百姓们,都念叨着范公仁义。
待范仲淹提完主题后,安庆知州笑呵呵地说道:“范公果然名不虚传,一心念着百姓的民生,大宋有范公,是大宋之幸,是百姓之幸啊。”
范仲淹也不拿捏架子,而且虚名对于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礼貌地回道:“各位同僚切莫取笑于我,我们食君禄,理当为君解忧。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得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着想。在这点上,我想大宋绝大部分官员都一样,只不过我在这先提出来罢了。”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番话都笑了起来,心中感慨着范公的气度,那种忧国忧民的气魄,不愧是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把国事、民事当成自己事的父母官。
安庆知州笑了笑,对众人说道:“既然范公提了个比较严肃的主题,那我就提一点风花雪月的吧。”
沉吟片刻后,缓缓对众人道:“就以月亮诗一首吧,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争取啊,再创出几个留名千古的诗,那搞不好我这个主办方之一,也能载入史册咯。”
这一席话让众人大笑,顿时感觉和知州们的距离拉近不少,而这也是知州们想达到的效果。
毕竟雅集不同于诗会,气氛要更为随意一些,也没有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之
待范仲淹提完主题后,安庆知州笑呵呵地说道:“范公果然名不虚传,一心念着百姓的民生,大宋有范公,是大宋之幸,是百姓之幸啊。”
范仲淹也不拿捏架子,而且虚名对于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礼貌地回道:“各位同僚切莫取笑于我,我们食君禄,理当为君解忧。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得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着想。在这点上,我想大宋绝大部分官员都一样,只不过我在这先提出来罢了。”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番话都笑了起来,心中感慨着范公的气度,那种忧国忧民的气魄,不愧是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把国事、民事当成自己事的父母官。
安庆知州笑了笑,对众人说道:“既然范公提了个比较严肃的主题,那我就提一点风花雪月的吧。”
沉吟片刻后,缓缓对众人道:“就以月亮诗一首吧,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争取啊,再创出几个留名千古的诗,那搞不好我这个主办方之一,也能载入史册咯。”
这一席话让众人大笑,顿时感觉和知州们的距离拉近不少,而这也是知州们想达到的效果。
毕竟雅集不同于诗会,气氛要更为随意一些,也没有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之分,都是自由谈论诗词或是探讨学问,若是太拘束了,反而显得不美。
而后其他知州也提出了几个主题,便让众人自由探讨着。
场面一下子嘈杂起来,除了一些对这些主题感兴趣,有把握的人在思索着,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周边的人探讨着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特别是第三阶梯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与周边的人交朋友,聊着一些趣闻轶事,同时也在等待着那些青年才俊们将自己的才华展露,以此为投资的选择,或者是作为谈资。
对于徐明洲而言,最感兴趣的当然还是老师所提出来的民生问题。作为拥有金手指图书馆的男人,拥有着后世先进的理论技术的男人,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拿手的。
而且也不仅仅如此,除了可以给知州们管理民生提供意见,让百姓能生活的更好之外,还有就是传播出重视民生的名声,比传出去诗词等才华的名声要更受人们的重视。
毕竟生活绝大部分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更切实际的下里巴人。
范仲淹也是知道自己这个弟子的厉害,当初可都是他点明了新政的问题,所以是很期待他的回答。
这也是范仲淹一直觉得很可惜的地方,徐明洲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很出色,若是当初有他的辅佐的话,说不定新政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由他来裨补缺漏,没准新政都已经成功了,何至于落入这个下场。
不过现在看来,貌似这个徒儿好像有要入仕的意思了,应该是上次的事刺激到了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对大宋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幸事
待范仲淹提完主题后,安庆知州笑呵呵地说道:“范公果然名不虚传,一心念着百姓的民生,大宋有范公,是大宋之幸,是百姓之幸啊。”
范仲淹也不拿捏架子,而且虚名对于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礼貌地回道:“各位同僚切莫取笑于我,我们食君禄,理当为君解忧。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得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着想。在这点上,我想大宋绝大部分官员都一样,只不过我在这先提出来罢了。”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番话都笑了起来,心中感慨着范公的气度,那种忧国忧民的气魄,不愧是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把国事、民事当成自己事的父母官。
安庆知州笑了笑,对众人说道:“既然范公提了个比较严肃的主题,那我就提一点风花雪月的吧。”
沉吟片刻后,缓缓对众人道:“就以月亮诗一首吧,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争取啊,再创出几个留名千古的诗,那搞不好我这个主办方之一,也能载入史册咯。”
这一席话让众人大笑,顿时感觉和知州们的距离拉近不少,而这也是知州们想达到的效果。
毕竟雅集不同于诗会,气氛要更为随意一些,也没有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之分,都是自由谈论诗词或是探讨学问,若是太拘束了,反而显得不美。
而后其他知州也提出了几个主题,便让众人自由探讨着。
场面一下子嘈杂起来,除了一些对这些主题感兴趣,有把握的人在思索着,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周边的人探讨着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特别是第三阶梯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与周边的人交朋友,聊着一些趣闻轶事,同时也在等待着那些青年才俊们将自己的才华展露,以此为投资的选择,或者是作为谈资。
对于徐明洲而言,最感兴趣的当然还是老师所提出来的民生问题。作为拥有金手指图书馆的男人,拥有着后世先进的理论技术的男人,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拿手的。
而且也不仅仅如此,除了可以给知州们管理民生提供意见,让百姓能生活的更好之外,还有就是传播出重视民生的名声,比传出去诗词等才华的名声要更受人们的重视。
毕竟生活绝大部分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更切实际的下里巴人。
范仲淹也是知道自己这个弟子的厉害,当初可都是他点明了新政的问题,所以是很期待他的回答。
这也是范仲淹一直觉得很可惜的地方,徐明洲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很出色,若是当初有他的辅佐的话,说不定新政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由他来裨补缺漏,没准新政都已经成功了,何至于落入这个下场。
不过现在看来,貌似这个徒儿好像有要入仕的意思了,应该是上次的事刺激到了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对大宋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幸事。
第一百一十章 雅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