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推翻重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李鸿运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独立于太子、秦王之外,成为第***并坐收渔利的办法。
但在简单的几次尝试之后,却发现这根本行不通。
《暗沙》在这方面还挺人性化的,之前扮演过的内容,如果不需要改变的话,可以直接跳转关键节点。所以李鸿运尝试了几次,都是直接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倒是也没浪费太多的时间。
这种办法之所以行不通,原因很简单:两不相帮意味着会被两边同时提防,而作为实力最弱小的齐王,自然会被第一个干掉。
也就是老大和老二打起来,把老三给打死了。
历史上三分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很少出现,正是因为弱小的第三方其实很难抓到什么太好的战略窗口期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刚刚露出苗头、有希望成为第三强的时候,另外两强已经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立刻停止争斗把第三方给掐死了,不会傻到让他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掉”也并不意味着齐王会被肉体消灭,只是在太子和(本章未完!)
第319章 推翻重来
秦王的联手打压之下,他的势力被削减到一个无法对两人构成威胁的程度。
而后,太子和秦王继续斗。
结果毫无疑问还是秦王胜利。
于是李鸿运非常绝望地发现,三种可能性他全都尝试了一遍,却都赢不了。
帮太子,在梁高祖的平衡下,秦王还是能靠着碾压的情报优势翻盘;
帮秦王,秦王直接无敌了,接下来更难扳倒秦王;
两不相帮,被联和打压,还是秦王赢,还是没法扳倒秦王。
所以,思来想去,李鸿运得出一个结论。
他原本的那种玩法,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玄武门之变的格局。秦王仍旧是稳操胜券,他和太子表面势力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一碰就碎。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还是以秦王为主的。
李鸿运扮演的齐王虽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以副手身份跟在秦王身边。
那么,手下的人才,或者天下的人心向背,自然就仍在秦王一方。
他扮演的齐王,还是一辈子都活在秦王的阴影之下。
“所以,想要赢得玄武门之变,最根本的办法是要取代秦王,成为梁朝的真正开创者?”
李鸿运感到头大如斗,这难度,一下子又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但全面分析下来,这也只能是唯一的办法了。
想到这里,李鸿运决定从头开始。
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年龄。
齐王比秦王整整小四岁。
所以,当齐王在晋阳获得第一次立战功的机会时,秦王已经二十岁了。
秦王是十八岁开始领兵打仗,此时已经整整打了两年,打出了包括但不限于“雁门救驾”、“万军丛中救出梁高祖”、“谋划晋阳起兵”、“大破宋老生”、“浅水原之战大破薛仁杲”等诸多名场面。
紧接着就是平刘武周、讨伐王世充、虎牢关一战擒双王。
前面那些行动时,齐王的年龄还太小,只是留在晋阳,没机会建功立业。
而后面的这些行动,齐王虽然可以随军,但秦王已经建立起了极大的功勋,而且都是决定国运的倾国之战,梁高祖没道理分兵。
所以,由于年龄问题,齐王注定要永远活在秦王的阴影之下,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如果玩家扮演的是太子,那李鸿运还能挣扎一下。
可以在最初就主动要求领兵打仗,多拿几个提升战力和兵法的天赋技能,把这些军功抢过来。
但换成了齐王,一个年龄问题就够让李鸿运头疼的了。
不过李鸿运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仔细研究一番之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浅水原之战。
秦王是古往今来最会打仗的皇帝,他的一生从十八岁起兵一直到晚年亲征高句丽,从无败绩。
不过有很多人说,浅水原之战是秦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绩。
这个说法不正确,但对于李鸿运而言,却隐藏着一个机会。
浅水原之战的史料记载十分清晰,分为前后两场大战。
第一次的时候,薛举来进攻,秦王带兵对峙,加深壕沟、加高壁垒,不和薛举交锋。但此时秦王正好得了疟疾生病,于是把军事委托给刘文静、殷开山,并再三叮嘱: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多、士卒疲惫,所以肯定要速战。你们只需要坚守壁垒,等我病好之后就能打败他。
结果殷开山怂恿刘文静出战,认为对方听说秦王生病肯定会轻视梁军,正好打一仗来威慑敌人。
结果试试就逝世,被薛举绕后袭击,士卒死亡十之五六,几名大将也被俘。阵亡的士兵首级还被筑成京观,可以说是一场惨败。
但紧接着,梁高祖再(本章未完!)
第319章 推翻重来
度给秦王补充援兵卷土重来,这次秦王病愈后领兵,同样是坚守不出,一直相持六十多天等对方粮食吃完后发起猛攻,彻底平定陇西。
很多人强行把这场败仗安在秦王的头上,无非还是老一套的说辞:秦王生病是托词,是改史的结果,他就是打输了,然后让刘文静背锅。
但实则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
首先,刘文静并不是什么可以随便拿来得清了,但对李鸿运而言,问题也不大。
这两种说法很可能并不矛盾。
首先能够确定一点,梁高祖本身必然是有起兵想法的。前朝已经风雨飘摇、动乱四起,他又不傻,没必要继续抱着前朝忠臣的牌坊给前朝殉葬。
自己起兵做皇帝不香吗?
但他当时是最高领导者,起兵谋反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权衡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以稳妥为上。
所以在外人看来,或许就会表现为犹豫不决。
而秦王作为一个刚刚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气很高,结交豪杰培养势力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他苦劝梁高祖起兵,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李鸿运认为,此事还是梁高祖作为主导,并最终拍板决定。但由于他不太确定自己的号召力和实力,也不太确定当时的前景,而且由于身居高位所以能比秦王看到更多不利因素,所以过程中表现出犹豫和迟疑。
而秦王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李鸿运苦思冥想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先把突破口放在秦王身上。
第一步,就是在秦王劝梁高祖起兵的这个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19章 推翻重来
/24/24015/13301365
第319章 推翻重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