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时空战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4“谢尔曼”中型坦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c|w:250|h:190|a:l]]]1940年8月19日,美国开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据3“格兰特”的不足,军方要求将75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1941年9月定型并被命名为4“谢尔曼”中型坦克。4是在3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因而4和3,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底盘总体布置和行动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炮塔上,4坦克的炮塔为整体铸造炮塔,圆弧过渡,尺寸上比3的炮塔要大得多。

    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3式75火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变速箱为机械式,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分为3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从42年开始,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3。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四百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军z-iii、4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斯登陆行动中,美国陆军的4坦克也紧随登场,为将德意法西斯赶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水陆坦克,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的长处在于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用途广泛。

    而其主要缺点是火力、装甲防御力与德、苏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它的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和德军对手对垒时极易中弹起火。因此美军给它起了个外号――“ronson”,一种名牌打火机(其广告词: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4谢尔曼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就是4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坦克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33650kg

    车长754

    车宽30

    车高297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2nak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nak

    乘员5人

    火力装备3式75火炮

    弹药75:71发762:6250发

    装甲13-178

    爬坡度31度

    过直墙高061

    越壕宽23

    涉水深091

    平心而论,4谢尔曼坦克非但不是一款拙劣设计,还具备许多优点和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4谢尔曼是二战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军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大概也是二战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国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各种装甲战车287,000辆,其中包括将近5万辆4谢尔曼坦克。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谢尔曼的500马力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但是谢尔曼坦克还是有其十分突出的缺点:一、火力不足以对抗德军新式坦克。二、汽油为动力的发动机被命中后极易起火燃烧。三、车体高大,增加了中弹的面积。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主要为z3-f以及少量四号长身管型,于是谢尔曼坦克拥有无可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战役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我们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随着时间的变化,4的对手不在是昔日的“三式”、“四式”

M4“谢尔曼”中型坦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