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时空战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战十大坦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别美国。

    这是一种在二战中最后登场的重型坦克共生产了1436辆,在美国的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二战中,美英的坦克根本无法与德苏的性能优越的坦克抗衡,盟国更多的是依靠空中轰炸能弥补坦克性能的不足。因此美国就设计制作了潘兴重型坦克。它重达到了41。5吨,乘员5人,配备着一门90gun3的火炮,备弹70发。两挺30caliberg1919a4机枪和1挺50caliberghb2高射机关炮。其坦克炮在914米的距离上能够射穿122毫米厚度的装甲。26的fordgaf型号发动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速度48千米小时。潘兴坦克后来还参加了朝鲜战争,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6:车型zkfwvb型(又称为“虎王”)国别德国。

    可能会有朋友对虎王坦克的排名偏后表示异议,但我是从综合各项性能来比较的,“虎王”共生产489辆,虽然威猛但过于笨重,为了追求防护性而丢掉了坦克的机动性与快速反应能力。8个前进档4个后退档,发动机最大功率700马力,最大速度为38千米小时。虎王机械故障率偏高,而且耗油太多。虎王重达70吨,乘员为5人。装备一门88kwk43l71火炮和2挺g34机枪,其火力并没有超越虎1式坦克,弹药基数80-86发。装甲最厚处达到180,顶部的装甲也达到了40。因为速度慢,动作笨拙,虎王有时被作为虎式坦克单位的指挥坦克。其变型车最著名的为“猎虎”反坦克歼击车。最后的虎王曾绝望地战斗在匈牙利。

    7:车型t-34-76(1942)国别苏联。

    t-34-76在二战初期,对抑制德国的闪电战的速胜发挥了重大作用。t-34-76的1943年版当然要先进一些,但是按照在战场上体现的价值,1942年版更具有份量。t-34-76(1942)共生产了14041辆。它重30吨(属于中型坦克),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60-100。乘员为4人。装备一门762gunf-34火炮和两挺762dt机枪,弹药基数100发。v-2-34型号的发动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速度53米小时。总评价: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综合价性比为优良,被称为“现代坦克的真正先驱”。缺点:没有足够的通讯设备,坦克间联络靠旗语,这种情况到1943年才改善。

    8:车型zkfwivh型(又称为4号)国别德国。

    德国zkfwiv被誉为“德意志军马”,在苏德战争的初期,德国所有的坦克甚至无法对抗t-34-76和kv-1,德国不得不对自己最先进的坦克zkfwiv进行改良,从zkfwivf2型开始改装长身管的75kwk40l48火炮,zkfwivh型的乘员为5人,其重24吨,装备着75kwk40l48火炮,备弹87发,2挺g34机枪。aybachhl120tr发动机,功率300马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6个前进档1个倒档,能跨越0。6米垂直的障碍,2。2米的战壕,拐弯处半径592米。配备fug5通讯设备。车体和炮塔为扎钢焊接,前部厚90,后部厚20,两侧90,顶部15(最大),4号坦克是战争中后期德国装甲师的主要装备,而h型是4号中较为成熟的作品。其缺陷是其火力略显不足。

    9:车型4a3(76)whvss(谢尔曼坦克)国别美国。

    美国制造的中型谢尔曼坦克型号很多,其中最好的就是4a3(76)whvss或4a3e8,共产了4542辆,乘员为5人,重33。6吨,装备着一门76gun1a1,1a1c,or1a2等型号的火炮(当然谢尔曼坦克中的4a3的火炮口径是105),弹药基数71发,两挺30caliberg1919a4机枪,fordgaa型号的发动机最大功率350马力,最大速度40米小时。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为89。使用者对谢尔曼坦克的评价是:坚固、耐用、技术成熟、故障率偏低,缺点:火力不足,难以抗衡德苏的重型坦克。以4的底盘制造的“英国版本”谢尔曼坦克被英国命名为“萤火虫”式坦克。

    10:车型kv-1(1941年)国别苏联。

    1941年至1942年生产的,大约有1753辆。其战斗重量达43―48吨,是一种重型坦克。乘员为5人。配备着762gunzis-5火炮和3挺762dt机枪,弹药基数114发。v-2k型号发动机最大功率600马力,最大速度34米小时。其改良型号比较著名的被称为kv-1c和kv-2。炮塔正面装甲120。我的总体感觉:kv-1防护性能不错。在战争初期阻涉了德国坦克的快速推进,为is-2的研制准备了条件。kv-1其缺点:速度太慢,生存率不高,为反坦克炮或坦克锁定目标、反坦克手靠近提供了大量时间,虽然在kv-1的后面有一挺机枪,对于从侧面靠近的反坦克爆破组没有什么办法。

二战十大坦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