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阜新市《彰武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于彰武县北部,这里的农业基础较好,土壤以黑钙土为主,肥力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全镇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花生种植颇具规模,因品质优良、出油率高而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近年来,大德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入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发展草莓、蔬菜等特色果蔬产业,形成了“春有草莓、夏有蔬菜、秋有坚果”的多元化种植格局,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产品种类,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nbsp在畜牧业方面,大德镇依托广阔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当地养殖户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镇内还建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对花生、玉米等进行初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nbsp大德镇的文化建设也颇具特色,镇内设有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秋收后,当地还会举办“丰收节”,村民们通过展示农产品、开展农事比赛等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传承农耕文化。
nbsp三、历史人物:在岁月中留下足迹的先行者
nbsp彰武县的历史长河中,虽未出现全国闻名的历史巨擘,但许多本土人物以实干精神推动了地方发展,值得被铭记。
nbsp在治沙领域,章古台镇的早期治沙工作者们是不可不提的群体。上世纪50年代,章古台地区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以董福财为代表的当地群众,在政府引导下,带着铁锹、树苗走进沙地,开启了漫长的治沙征程。他们摸索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固沙方法,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樟子松、杨树等耐旱树种,硬生生在沙海中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如今,章古台的万亩松林成为全国治沙典范,这些治沙人的坚韧与智慧,已融入彰武的精神血脉。
nbsp在农业发展史上,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老站长王玉山贡献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他扎根农村一线,带领团队引进玉米杂交品种,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使全县玉米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他走遍全县20多个乡镇,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田秀才”。他编写的《彰武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手册》,至今仍是当地农民的实用工具书。
nbsp在文化传承方面,蒙古族民间艺人那木吉拉是彰武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乌力格尔演唱,能熟练运用马头琴伴奏,讲述蒙古族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上世纪90年代,他走遍全县蒙古族聚居村,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乌力格尔唱本20余部,培养了10余名年轻传承人,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年,他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
nbsp四、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印记
nbsp(一)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nbsp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是彰武县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景点,也是全国唯一的沙地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经过几代人治沙,如今已形成1.4万公顷的人工林,其中樟子松林面积达8000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樟子松母树林基地。
nbsp公园内沙丘与林海交织,形成独特的景观:登上海拔172米的观沙台,可远眺连绵起伏的沙丘被绿色松林分割包围,宛如“绿海碧波中的金色岛屿”;漫步林间步道,樟子松的清香沁人心脾,偶有野兔、沙鸡等野生动物出没,充满野趣。园内还设有治沙纪念馆,通过图片、实物和场景复原,展示彰武治沙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成为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
nbsp(二)千佛山风景区
nbsp千佛山风景区位于彰武县大四家子镇,因山上刻有千余尊佛像而得名。景区内的摩崖造像群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当地信众自发开凿,历经百年而成。造像分布在长约300米的山体崖壁上,大小不一,最大的高最小的仅题材包括佛像、菩萨、罗汉等,造型古朴庄重,刀法简练有力,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除了摩崖造像,千佛山还有“一线天”“天然石洞”等自然景观。山间林木茂密,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是登山祈福、寻访古迹的好去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会举办千佛山庙会,周边群众前来烧香拜佛、登山赏景,热闹非凡。
nbsp(三)那木斯莱风景区
nbsp那木斯莱风景区地处彰武县四合城镇,是一处天然湿地,总面积达4133公顷,其中核心区为1067公顷的淡水湖。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栖息着丹顶鹤、白鹳、大天鹅等200多种鸟类,是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nbsp景区内设有观鸟台、木栈道等设施,游客可近距离观赏湿地风光和鸟类活动。夏季,湖面荷叶田田,荷花绽放,芦苇荡随风摇曳,构成一幅清新的田园画卷;冬季,湖面冰封,湿地变成雪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那木斯莱还是蒙古族“敖包文化”的传承地,湖边的那木斯莱敖包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蒙古族群众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nbsp(四)都尔鼻城遗址
nbsp都尔鼻城遗址位于彰武县彰武镇,是明末清初的军事要塞年,皇太极下令修建此城,因其地处辽西走廊北口,成为清军南征大明、北控蒙古的战略要地。城址呈正方形,周长约2.5公里,现存城墙残高35米,夯土层清晰可见。
nbsp遗址内出土过清代的箭簇、瓷片等文物,现建有遗址公园,复原了部分城门和城墙,并设立了历史陈列馆,展示都尔鼻城的兴衰史。站在古城墙遗址上,可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旌旗猎猎的场景,感受彰武作为边陲要塞的历史厚重。
nbsp(五)巨龙湖风景区
nbsp巨龙湖风景区位于彰武县后新秋镇,是一座人工湖,建于1959年,总库容1.44亿立方米,是阜新地区最大的水库。湖岸线长38公里,曲折蜿蜒,四周被丘陵和农田环绕,景色秀丽。
nbsp景区内设有游船码头、垂钓区、度假村等设施,游客可乘船游湖,欣赏两岸风光;也可在湖边垂钓,享受宁静时光。夏季,湖畔荷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避暑;秋季,周边稻田金黄,与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丰收的美景。巨龙湖的全鱼宴是当地特色,用湖中盛产的鲤鱼、鲢鱼、鲫鱼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深受游客喜爱。
nbsp五、古刹与历史遗址:时光留下的印记
nbsp(一)圣经寺
nbsp圣经寺位于彰武县大四家子镇,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山门、正殿、配殿、经堂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正殿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等佛像,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nbsp圣经寺曾是辽西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鼎盛时期有喇嘛300余人。如今,寺庙虽不复当年规模,但建筑格局基本完整,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寺庙会举行法会,吸引周边信众前来朝拜。
nbsp(二)燕长城遗址
nbsp彰武县境内的燕长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为防御东胡族而修建的军事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长城呈东西走向,贯穿彰武县北部,全长约50公里,现存墙体残高0.52米,底宽35米,由夯土筑成,部分地段可见明显的夯土层。
nbsp在章古台镇、阿尔乡镇等地的长城遗址上,还发现了当年戍边士兵使用的陶片、箭簇等遗物。燕长城遗址是彰武县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之一,见证了古代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三)平安堡遗址
nbsp平安堡遗址位于彰武县兴隆山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5700年。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8年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有罐、钵、碗等,表面多饰有压印纹、划纹;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等,制作工艺较为成熟。
nbsp平安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彰武地区就已有人类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是研究辽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六、民俗风情:多民族交融的生活画卷
nbsp彰武县是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nbsp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彰武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夏季,在西六家子镇、大冷镇等蒙古族聚居区,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是传统“男儿三艺”。赛马场上,骑手们身着蒙古族盛装,策马扬鞭,奋勇争先;摔跤场上,搏克手们赤膊上阵,展现力量与技巧;射箭场上,选手们凝神静气,比拼精准度。场外,蒙古族妇女会摆上奶豆腐、手把肉等美食,游客可品尝奶茶、马奶酒,观看安代舞表演,感受蒙古族的热情豪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汉族的传统习俗在彰武也得到很好的传承。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除夕夜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拜年、给压岁钱;元宵节有猜灯谜、扭秧歌的习俗,县城和各乡镇的秧歌队会沿街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端午节则有吃粽子、戴香囊、插艾蒿的习俗,祈求平安健康。
nbsp满族的民俗在彰武东部乡镇仍有保留。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在服饰、鞋垫上绣出精美图案;满族的饮食文化中,苏子叶饽饽、酸汤子等特色食品深受喜爱。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满族群众会过“颁金节”,纪念满族的诞生,举行祭祖、歌舞表演等活动。
nbsp此外,彰武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民俗,如“祭敖包”“开犁节”等。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人们在敖包前献上哈达、奶食品,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开犁节则是农民在春耕前举行的仪式,焚香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体现了彰武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
nbsp七、特色美食:舌尖上的乡土味道
nbsp(一)彰武手把羊肉
nbsp彰武手把羊肉选用当地散养的山羊或绵羊,肉质鲜嫩,无膻味。制作时将羊肉切成大块,放入清水锅中,加姜片、葱段煮熟,不加过多调料,最大程度保留羊肉的原汁原味。食用时用手抓着羊肉,蘸上韭菜花酱或蒜泥,肉香浓郁,肥而不腻,是蒙古族招待贵客的美食。在西六家子镇、大冷镇的蒙古包餐馆,可品尝到最正宗的手把羊肉。
nbsp(二)哈尔套火烧
nbsp哈尔套火烧是彰武县哈尔套镇的特色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它以面粉、猪油、葱花为原料,经发酵、擀制、烘烤而成。火烧外皮金黄酥脆,内馅松软鲜香,层次分明,可直接食用,也可夹肉、夹菜,口感丰富。哈尔套镇的老街仍有多家老字号火烧铺,每天清晨现做现卖,是当地人喜爱的早餐。
nbsp(三)彰武花生豆腐
nbsp彰武花生豆腐以当地产的优质花生为原料,去皮后磨成浆,加入凝固剂制成豆腐状。它色泽乳白,口感细腻滑嫩,富含植物蛋白,既可凉拌,也可炒、炖、煮汤。花生豆腐营养丰富,适合养生,是彰武农家宴上的常见菜品。
nbsp(四)巨龙湖全鱼宴
nbsp巨龙湖全鱼宴以湖中鲜鱼为原料,采用煎、炸、炖、蒸等多种烹饪方式,一桌宴席可做出十余道鱼菜。其中,酱焖鲤鱼肉质鲜嫩,酱香浓郁;油炸湖虾外酥里嫩,鲜香可口;酸菜鱼酸辣开胃,汤鲜味美。在巨龙湖风景区的度假村,可品尝到地道的全鱼宴,感受“靠水吃水”的乡土风味。
nbsp(五)粘豆包
nbsp粘豆包是彰武冬季的传统美食,以黄米面包裹红豆馅蒸制而成。黄米软糯有嚼劲,红豆馅香甜细腻,可蘸白糖食用,也可冷冻后煎着吃,外焦里软,风味独特。每到冬季,彰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蒸粘豆包,既是主食,也是年货,充满浓浓的年味。
nbsp八、旅游指南攻略
nbsp(一)最佳旅游时间
nbsp彰武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45月),章古台的樟子松新叶萌发,千佛山山花绽放,适合踏青、赏花;夏季(68月),那木斯莱湿地荷花盛开,巨龙湖可避暑游湖,也是参加那达慕大会的最佳时节;秋季(910月),农田金黄,山林层林尽染,适合摄影、采摘;冬季(11次年3月),大地冰封,可体验雪地观鸟、品尝冬季特色美食,感受北方的冬日风情。
nbsp(二)交通指南
nbsp1.nbsp外部交通:
nbspnbsp火车:大郑铁路穿境而过,彰武站有往返沈阳、通辽、阜新等地的列车,交通便利。从沈阳乘火车到彰武约2小时,从阜新乘火车约1小时。
nbspnbsp汽车:长深高速、新鲁高速在彰武县设有出口,从沈阳自驾到彰武约1.5小时,从阜新市区自驾约1小时。彰武客运站有发往沈阳、阜新、通辽等地的长途客车,班次密集。
nbspnbsp飞机:距离彰武最近的机场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约180公里,从机场可乘机场大巴到沈阳北站,再转乘火车或汽车前往彰武。
nbsp2.nbsp内部交通:
nbspnbsp公交:彰武县城内有公交线路连接主要街道和景点,票价12元。
nbspnbsp出租车:县城内出租车起步价5元,可打表或议价。
nbspnbsp包车:前往章古台、那木斯莱等较远景点,建议包车或自驾,县城内有多家租车公司,日均费用200300元。
nbsp(三)住宿建议
nbsp1.nbsp县城住宿:彰武镇有多家酒店和宾馆,从经济型到舒适型不等。经济型酒店如彰武宾馆,位于县城中心,价格100150元/晚,设施齐全;舒适型酒店如圣达酒店,条件较好,价格200300元/晚,含早餐。
nbsp2.nbsp景区住宿: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附近有森林度假村,可体验木屋住宿,价格200400元/晚;巨龙湖风景区有湖畔民宿,价格150250元/晚,可欣赏湖景。
nbsp3.nbsp乡村民宿:西六家子镇、大冷镇的蒙古族村有蒙古包民宿,价格150200元/晚,可体验蒙古族饮食和文化。
nbsp(四)注意事项
nbsp1.nbsp彰武春季风沙较大,建议携带防风沙用品;夏季紫外线强,注意防晒;冬季寒冷,需穿厚棉衣、戴帽子手套。
nbsp2.nbsp参观寺庙、敖包等宗教场所时,需尊重当地习俗,不随意拍照,不触碰佛像、供品。
nbsp3.nbsp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时,听从组织者安排,文明观赛,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冲突。
nbsp4.nbsp品尝特色美食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nbsp5.nbsp自驾前往沙地、湿地等景点时,遵守景区规定,不随意碾压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nbsp彰武县,这片被风沙与绿意交织滋养的土地,既有治沙人写下的生态传奇,也有古刹遗址承载的历史记忆,更有多民族交融的鲜活民俗。无论是漫步章古台的林海,还是徜徉那木斯莱的湿地,或是品尝地道的手把羊肉,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等待着人们前来探寻。
喜欢。
第7章 阜新市《彰武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