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2章 亩产千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当年就将这个红薯带回了老家,当时,陈益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

    nbsp这个时候,朱翊钧非常开心,拿着红薯,不断把玩,有了它,再加上朝廷的新税制,大明朝的人口增长,才能有保证啊。

    nbsp片刻之后,朱翊钧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而后不动声色地将红薯放下,而后看向张四维,继续说道:“过些时日,朕还要见见你这个儿子,当面谈谈。”

    nbsp张四维微微欠身:“犬子若能得陛下召见,是他的福分,臣先代他谢过陛下……”说到这里,张四维略有停顿,而后接着说道:“陛下,您刚刚手中这东西究竟是何物?臣从未见过。”

    nbsp朱翊钧重新端起红薯,眼神中透着期许:“朕听海外商人所言,这东西名为红薯。其亩产可达千斤,且能充饥,味道亦佳,可作辅食杂粮。若真如此,我大明百姓日后何愁饱腹之忧?”

    nbsp听着朱翊钧的话后,张四维面露惊色,惊呼道:“亩产千斤?”

    nbsp张四维语气中,明摆着不相信,而朱翊钧也不给他辩解,只是看向张国之:“辛苦了,发现这个的锦衣卫,升三级,赐银百两,不,去广东的那十几名锦衣卫各个赐银百两……”

    nbsp张国之赶忙躬身:“谢陛下,陛下,臣此番前去,除了带回来一大车红薯之外,还将种植他的人,也请了回来。”

    nbsp朱翊钧听到之后,来了兴趣,他看向张国之,静待下文。

    nbsp“此人,名叫陈益,是个商人,在万历三年的时候,从安南带回此种……也就是在去年,万历五年的时候,他才将自己家的田地种满了这个红薯……”

    nbsp听到这话,朱翊钧稍稍愣神,他明明记得这个红薯进入大明的时间,应该是在万历八年,第一次是陈益带回的,只局限于虎门等地,而第二次大规模进入是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他经常往来福建吕宋。也就是第二次带入大明之后,才开始在福建大规模的种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当时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在海关严格盘查,不允许红薯外流。

    nbsp为了偷运红薯回国,陈振龙屡败屡战,吃够了苦头。他尝试过把红薯藏在箱子下面、将红薯藤条编入藤篮等多种办法,企图“蒙混过关”,每一次,都被“明察秋毫”的海关人员查出来,不但没收“赃物”,而且对陈振龙进行大额罚款。

    nbsp琢磨良久,陈振龙决定把红薯的藤条绞进粗大的帆船缆绳里,然后涂上黄泥巴,吊在船舷下,这才勉强躲过海关层层盘查,把红薯带回福建老家,并赶紧试种。

    nbsp回国四个月后,第一批引种的红薯终于成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让陈振龙振奋不已。

    nbsp是在万历二十五年之后,才开始在福建大规模种植。

    nbsp怎么虎门提前了那么久,难道是自己当皇帝之后发生的蝴蝶效应……

    nbsp“好,朕等会要见这个陈益,也要赏赐……”朱翊钧心情大好。

    nbsp张四维听着皇帝陛下又要召见旁人,就想着告退,却被朱翊钧否了,非要留他在这里尝尝。

    nbsp过了好一会儿,陈矩才将蒸好的红薯端到了乾清宫中。

    nbsp金黄的色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nbsp朱翊钧先是拿起一块,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细细品味,点头称赞:“果然香甜软糯,若与其他粮食搭配,定能相得益彰。”

    nbsp说罢,又令冯安给张四维也送上一块,让他尝尝这新奇之物……

    nbsp………………

    nbsp征名,小说马上改名书测,老李征求能玩活,会玩活的书友们,给老李的小说写一个引人注目的书名,一旦采纳,老李给发红包,聊表心意……

    喜欢。

第412章 亩产千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