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臣举荐陈荷为户部尚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真要是按他们的逻辑说话,怕是刘徽得给绕进去。
nbsp开科举是要给普通人以机会。
nbsp想要让男人一心对付女子们,不好意思,刘徽想到的另一个办法是,挑起阶级斗争。
nbsp女子是敌人,对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世族更是他们的敌人。
nbsp从前的世禄世卿,哪怕是刚让刘彻推行的察举制,无一例外,都让世族把持,以令天下的普通人都没有上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nbsp难道普通人会不愿意开启科举吗?
nbsp开科举是大事,是利于国也利于后世的大事。
nbsp拿着不合礼来阻止女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其心险恶,何尝不是想要搅黄科举。
nbsp“我父皇立后世的典范,前人所不曾有的,可利于大汉,利于后世之事,我父为之。尔等鼠目寸光,不为后世谋,但谋一家一身之利,实在可恶。科举既开,不问门第,不问出身,自然也是不看性别,只看才能。此为定制,不可改也。”刘徽补充上的一番话,是在提醒刘彻,拿性别为借口的人,能用性别说话,他们接下来就会揪住出身,刘彻若是放任不管,科举之事得让他们搅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落在一众人的耳朵里,不由心下轻颤。
nbsp开科举一事在世家贵族看来已经非常让人不满,如果他们短时间内找不到对付科举之制的办法,对他们来说就是阻碍他们各家上升发展的道路。
nbsp瞧,他们如今不就是在想办法吗?
nbsp以女子也能参加科举为突破点,借机闹大。
nbsp可惜,刘徽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由他们牵着鼻子走。
nbsp他们有意把矛盾集中在男女的性别一事上,不好意思,刘徽且将科举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对谁有利,对谁不利捅破。
nbsp想要挑起男女相争,让天下的男人都不想让女子参加科举,请他们不妨论道论道,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不是想要阻止科举的开启?
nbsp可惜,刘徽绝不可能让他们牵着鼻子走。
nbsp他们想就一个角度寻找到突破口,刘徽却要上纲上线。
nbsp本来的科举规矩就是认才认能。
nbsp能者上,庸者下。
nbsp既然如此,又何分性别。
nbsp如果不分性别,大汉可用的人是不是更多了?
nbsp刘彻有自己的思考,刘徽的心思也早已经跟刘彻说白,她要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天下的女子若都可以出仕,刘徽就等于有了自己的退路。
nbsp一个刘徽在朝为官,甚至是女子在朝为官的只有十个,二十个,都很容易被人连根拔起,一个不留。
nbsp若是百个,千个,万个,十万万之数,百万之数呢?
nbsp没有享受过权利的滋味,不会懂得权利的好。
nbsp可当拥有了权利,得到人注意,从此以后,都不会愿意再被关在方寸之间。
nbsp刘徽相信,没有人会不希望能够拥有选择的权利。她在其中为她们开辟出一条路,在以后,未来,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nbsp总要有一个人先站出来,告诉她们事情能够办成。
nbsp可是,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呢。
nbsp但如果连去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想来那些事是不可能做到的。
nbsp刘彻在上,听着刘徽道出的那一句成制,三省六部的官员没有一个反对。
nbsp他们在其中也看得分明,刘徽提出科举之制,志在让普通人能有出头的机会。
nbsp世族如何才能分而治之呢?得要先把他们引出来,放到不同的地方去。
nbsp“开科举一事,任何人再有任何反对之言,便回家去吧。”刘彻思及那两百万的流民,心头一阵阵发紧,说出口的话自然更不客气。
nbsp如此,再有意见的人都明白了,不能再说了,刘彻敢说出让人回家的话,看看石庆,到如今都没能回来。
nbsp倒不是无人提防,刘彻且问他们,提出把流民全都放到边境去,以示惩罚的石庆,还有资格作为大汉的宰相吗?
nbsp仅一问,便让人明白,刘彻不能容石庆。
nbsp本来石庆放到三省上就是一个充数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是有功或者本事实打实的,都能为君分忧。
nbsp石庆提拔上去,一干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用来安抚世族的。总不好七相中只有一个汲黯是世族出身,其余的都是……
nbsp可是,流民的事让刘彻看明白了,他顾念世族,想放一放他们,可他们没想给大汉留活路。
nbsp“另,从今日起,桑弘羊入中书省为中书令。”刘彻既打定主意,正好也借此机会好好的敲打人,意外被提拔成为中书省中书令的桑弘羊诧异抬首。
nbsp“陛下,桑尚书是不是太年轻了?”马上有人指出桑弘羊太年轻。
nbsp主父偃轻笑道:“要论年轻,七相之列,论贵,谁人能及未央长公主。冠军侯在二十三岁时已然为门下侍中。”
nbsp年轻是问题吗?
nbsp或许对别的皇帝而言是,可对刘彻而言完全不是。
nbsp年轻如霍去病,十八岁上战场,二十岁为主帅,负责河西之战,二十二岁出征漠北,二十三岁为门下侍中,七相之一。
nbsp还有刘徽,十三岁出朔方,掌军政大事,十五岁上战场。十八岁的年纪为尚书令,改官制。
nbsp桑弘羊比霍去病还要大上几岁,眼瞅着快四十了。
nbsp四十岁为七相之一,那还算年轻?
nbsp和霍去病、刘徽一比,算哪门子的年轻。
nbsp随主父偃的话音落下,堵得人无话可说。
nbsp当年提出改官制的人是刘徽,她要是不主持改官制的事宜都说不过去。
nbsp霍去病呢?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就这两场战事,足以让霍去病和卫青同为大司马。
nbsp大司马本来就是位在丞相之上。改官制并列为七相之一,那都算是降格了,谁能提不同意见?
nbsp看向桑弘羊,他是商贾出身,让这样的人坐上丞相之位,真真是忍不了一点的啊!
nbsp一个个的想法都基本一致。
nbsp眼看都要进攻桑弘羊了,张汤适时的提问,“桑尚书提为中书令,那户部尚书的位置?”
nbsp跟刘彻作对是没有用的,刘彻决定的事一般都不会改变。
nbsp既如此,不如考虑别的事,比如户部尚书的位置由谁来接替?
nbsp户部的侍郎两人,一个陈荷,一个沈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要是能够让朝臣选,他们当然是希望由沈璧出任。
nbsp对,争取一番。
nbsp“桑弘羊,你认为谁可接任?”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彻竟然问起桑弘羊。
nbsp被点名问起的桑弘羊沉吟稍许道:“臣荐陈荷。”
nbsp四字落下,一片倒抽声。
nbsp陈荷的出身当然算不得低,开国功臣之后,陈荷最大的问题难道不是因为她是女子吗?
nbsp刚说了不应该让女子也一道参加科举的事,结果随着桑弘羊高升,他竟然举荐陈荷为出任户部尚书。
nbsp听到桑弘羊的话,无论是沈璧还是陈荷都明显一愣,几乎不约而同的望向不发一言的刘徽。
nbsp好像这些事全都跟她没有关系。
nbsp刘彻的视线随着桑弘羊的话音落下,停在两人身上,大致扫过,且道:“再议。”
nbsp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刘彻道一句再议,把一群人想说的话全都给咽回去了。
nbsp有时候想想刘彻实在可恶之极。事儿是他挑起的,朝臣摩拳擦掌准备要论论了,刘彻又把事按下,不给人说话的机会!
nbsp“无事便散了吧。”刘彻不管底下的臣子如何变脸,他要用谁,提拔的谁,由他来决定,拿不准的时候放一放怎么了?就应该要放一放。
nbsp一众臣子瞧着刘彻起身离去,也不能把人拉回来的。
nbsp一群臣子恭送之。而那端的桑弘羊已然让人恭喜上。
nbsp恭喜是可以恭喜,不过诏书没有正式下达呢。
nbsp“诸公客气,诏令尚未下达,言之过早,言之过早。”桑弘羊跟在刘彻身边多年,如今瞧着是要得到重用不假,诏书没有正式下达前,一切都有可能生出变故,不能高兴太早,不能得意忘形。
nbsp桑弘羊第一时间想寻刘徽的,可惜,刘彻一走,刘徽跟着一道走了。
nbsp“你属意谁为户部尚书?”刘彻回了内殿,直接问起刘徽。
nbsp刘徽大大方方的道:“陈荷。”
nbsp刘彻入座的动作一僵,还是坐下了道:“你倒是半分不掩饰。”
nbsp耸耸肩,刘徽不认为有需要掩饰的。
nbsp“论才论能,论办事合乎父皇的心意,陈荷远在沈璧之上。沈璧早些年和世族作对,可如今……”
nbsp如今怎么着,刘徽知道的事,刘彻不可能不知道。
nbsp“单论在安抚流民一事上,陈荷要用心,也更为朕分忧。”刘彻没有一口回绝的原因正因如此。
nbsp陈荷比刘徽长一岁,跟着刘徽也是历练出来,纵然刘徽不在长安,她也是靠自己的本事立了起来,朝堂之上,以前认为女子无能的人,对刘徽一个另类只道有她一个罢了。
nbsp随着陈荷在朝堂上为人圆滑,不与人为恶,她的官运亨通,也让不少人赞不绝口。
nbsp“你不认为她会帮着世族们?须知,她也算是他们那一伙的。”刘彻心里有他的担心。
nbsp陈荷出身世家,哪怕家道中落,她立起来,眼看能够撑起陈家的门户,也有人接二连三的对陈荷递出橄榄枝。刘彻都看在眼里。
喜欢。
第206章 臣举荐陈荷为户部尚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