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9章 曹氏兄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读《孙子兵法》时说过的话——“为将者,当知进退。若事不可为……便要学会蛰伏。”

    nbsp或许,这就是他们现在该做的。

    nbsp蛰伏。等待。活下去。

    nbsp……

    nbsp几日后,陈留别院。

    nbsp王镜沿着青石小径往内院正厅行去,她此行本为会见被软禁的曹家众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忽然一阵东风掠过,天空中飘下一只素白纸鸢,正落在她脚前三尺处。那纸鸢做工粗糙,竹骨歪斜,显然出自孩童之手,但上面墨迹淋漓的诗句却让王镜眼前一亮。

    nbsp“春泥护花终有时,东风不惜少年志……”

    nbsp她轻声念出前两句,指尖抚过纸面上尚未干透的墨痕。这诗句用词清丽,意境却暗含不甘,哪里像是寻常孩童能写出来的?

    nbsp“那是我的纸鸢!”

    nbsp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童从假山后跌跌撞撞跑来,发髻散了一半,几缕软发垂在额前,天青色的衣带松松垮垮系着,跑起来一飘一飘的。

    nbsp他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乌溜溜的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直勾勾盯着王镜手中的纸鸢,想讨要又不敢上前,只怯生生地重复:“能还给我吗?”

    nbsp王镜端详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孩童,心中已猜出七八分。

    nbsp她晃了晃纸鸢,笑意浅浅地问:“这诗是你写的?”

    nbsp小童刚要点头,假山后转出个年长些的少年。那少年约十一二岁年纪,穿一身靛青衣衫,通身气度不凡。

    nbsp他疾步上前,先是对王镜深深一揖,动作标准得挑不出错处:“丞相大人。”然后悄悄拽了下幼童的衣袖。

    nbsp王镜注意到少年行礼时手指微颤,腰背却挺得笔直。他眉眼间与曹操有七分相似,只是尚未脱去稚气,此刻强作镇定的模样像只竖起绒毛的幼兽。

    nbsp“子建年幼无知,这纸鸢上的涂鸦戏作,还望大人莫要放在心上。”少年将弟弟往身后掩了掩,声音清朗,却能听出刻意压制的紧张。

    nbsp王镜唇角微扬。果然是他——曹操次子曹丕,字子桓。而身后那个探头探脑、偷看纸鸢的小童,必是日后被赞“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了。

    nbsp“诗句甚好。”她将纸鸢递给曹植,顺手拍了拍他肩头落着的花瓣,“‘东风不惜少年志,可是在埋怨我这阵东风不解你们的心意吗?”

    nbsp曹植接过纸鸢,仰着脸绽开笑容:“谢谢姐——”话音未落就被曹丕捂住嘴巴。

    nbsp“不可无礼!”曹丕急得耳根通红,低声在弟弟耳边提醒,“要称丞相大人。”

    nbsp曹植眨眨眼,乖巧地改口:“谢谢丞相大人。”

    nbsp他举起纸鸢,墨迹未干的背面又多了几行小字,“您看,我又添了两句!”

    nbsp王镜俯身看去,只见上面写着:“愿化青鸾乘风起,不教金笼闭羽翅。”

    nbsp字迹歪歪扭扭,笔力虽弱,气韵已现。这般年纪就有如此文思与志气,难怪史书称其“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果然名不虚传。

    nbsp“好志气。”王镜直起身,目光在两个少年之间游移。曹丕仍保持着戒备姿态,眼中却闪过一丝对弟弟诗才的骄傲;曹植则毫无心机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全然不知在如今的处境下可能被视作不满的证明,足以引来祸端。

    nbsp她忽然伸出手,同时抚上两人的脸颊。曹丕的身体瞬间一僵,像是被惊雷劈中,却强忍着没有躲闪,只是睫毛急促地颤动了两下;曹植则毫无防备,还好奇地往她掌心蹭了蹭,像只亲人的幼猫,脸颊软乎乎的,带着孩童特有的温热。

    nbsp王镜柔声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她收回手时,心中已有了计较。

    nbsp曹丕的潜力在于这份少年老成,方才短短几句对答,已显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政治敏感。年稚而性稳,可教以权术,善加引导,假以时日或可成为得力臂膀。而曹植童心未泯,文气天成,宜以文华笼络,以文教温养,让这份才情最终能为己所用。

    nbsp风又起了,王镜最后看了眼站在原地的兄弟俩,而后转过身,对候在一旁的仆人微微颔首:“走吧,去正厅。”

    nbsp脚步声再次响起,沿着青石小径向深处走去。前方的正厅隐在绿树浓荫后,飞檐翘角下挂着的铜铃被风吹得轻响,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不动声色的交锋。

    喜欢。

第249章 曹氏兄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