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萧衍《赠逸民诗?其十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2.nbsp漏有去箭,流无还波
nbspnbsp解析:nbsp“漏”指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壶中有箭,随着水的滴漏,箭上的刻度显示时间的推移,“去箭”生动地描绘出时间如同漏壶中不断移动的箭,一刻不停地消逝指流水,“无还波”强调了流水一往无前,绝不会倒流。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时间流逝比作具体可感的漏箭移动和流水不复返,强化了时光不可逆的特点,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深化了上句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从人生阶段的描述深入到对时间本质特征的刻画。
nbsp3.nbsp切念不减,疑虑益多
nbspnbsp解析:nbsp“切念”指心中深切、殷切的念头或情感,可以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故人的思念,对过往美好经历的铭记等。尽管时光不断流逝,但这些情感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消磨而减少,反而在心中持续存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疑虑”却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生经历的丰富而日益增多。这些疑虑可能涉及对人生意义、社会现象、未来走向等诸多方面的困惑与担忧。此句体现了诗人内心在时光流转中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坚守着内心的某些信念和情感,另一方面又因人生的复杂和未知而产生更多的迷茫与不安。
nbsp4.nbsp季俗易骄,危心少和
nbspnbsp解析:nbsp“季俗”指末世的风俗,即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易骄”表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浮躁轻狂的情绪。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追求表面的虚荣、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人们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心态变得浮躁,难以保持谦逊和脚踏实地。“危心”指戒惧警惕之心,“少和”表示这种戒惧警惕的平和心态逐渐减少。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人们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沉稳的心态,容易陷入盲目冲动之中。此句从社会层面揭示了诗人的忧虑,指出不良社会风气对人心的侵蚀,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精神风貌的关注和担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5.nbsp我之忧矣,用是作歌
nbspnbsp解析:nbsp前文中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困惑以及社会风气的种种感慨与担忧,在此句汇聚并升华。“我之忧矣”直接而坦率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之情,这种忧虑涵盖了个人层面的时光与人生感悟,以及社会层面的风气问题。“用是作歌”表明诗人为了抒发这份沉重的忧虑,以诗歌为载体,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诉诸文字。此句不仅是诗歌的结尾,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口,展现了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忧虑、引发思考的创作意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时光、人生和社会的责任感与关怀。
nbsp……
nbsp句译:
nbsp1.nbsp晨朝已失,桑榆复过:人生的青春年少已然消逝,暮年时光也已匆匆走过。
nbsp2.nbsp漏有去箭,流无还波:漏壶里的箭随着时间不断移动,代表时间流逝,而流水一去便不再回头。
nbsp3.nbsp切念不减,疑虑益多:心中深切的念头不曾减少,然而疑虑却越来越多。
nbsp4.nbsp季俗易骄,危心少和:末世的风俗容易使人骄傲,人们的戒惧警惕之心变少,心态也不再平和。
nbsp5.nbsp我之忧矣,用是作歌:我心中满是忧虑啊,因此写下这首诗歌。
nbsp……
nbsp全译:
nbsp青春年少的时光早已消逝不见,如今暮年岁月也已匆匆而过。
nbsp时光如同漏壶中不断移动的箭,一去不返,恰似那东流之水,奔腾而去再无回波。
nbsp心中那些深切的念想丝毫未曾减少,可随之而来的疑虑却日益增多。
nbsp当下末世的风气,极易让人滋生骄傲情绪,人们的戒惧警惕之心愈发淡薄,心态也难以平和。
nbsp我满心都是这样的忧虑啊,故而写下这首诗歌以表心声。
喜欢。
第653章 萧衍《赠逸民诗?其十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