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 反扑与较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冯都护脸上露出冷笑:
nbsp“朝廷的底线就是,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必须要从学堂保送上来,举荐只能是辅佐之道。”
nbsp科举以后只能不断加强,不能削弱。
nbsp而察举和征辟,则正好相反,只能不断削弱。
nbsp智力资源,绝不能继续任由世家大族所垄断。
nbsp这么多年了,估计世家们也看出了朝廷的意图。
nbsp所以趁着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有成为大汉官吏主流的时期,疯狂举荐自己人上来,想要抢占位置。
nbsp“大汉数百年来,都是以察举为主,现在阿郎想要推行科举,大伙一时间没有转变过来,也是可以理解。”
nbsp右夫人叹了一口气,“说实在的,就眼下来说,世家子弟确实是要比普通百姓的子弟要强上不少。”
nbsp“各地举荐了这么多人上来,恐怕也不能全部算是故意……”
nbsp冯都护点头:
nbsp“我又何尝不知这一点?但为了大汉的长远考虑,科举势在必行。”
nbsp右夫人指了指案几上的名单:“那这个怎么办?”
nbsp冯都护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伸出右手,按到名单上。
nbsp右夫人还以为他是打算拿起来细看,挑选人员,没想到冯都护却是按着名单,食指开始敲打纸张。
nbsp这是他思索的小动作。
nbsp“直接打回去也不好,毕竟这是陛下还于旧都后第一次大规模在大汉境内选才。”
nbsp“若是打回去让他们重选,有人看笑话还是小事,说不得落了天子的颜面,折了天子威信才是大事。”
nbsp右夫人微微一皱眉:
nbsp“可是全部收入学院,那也不妥啊!”
nbsp这算不算是世家的反扑呢?
nbsp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就不会放过。
nbsp冯都护想到这里,忽然古怪一笑:
nbsp“各地举荐上来的学子,不都是怀着为国效力之宏志么?我们可不能凉了他们的心啊!”
nbsp右夫人一怔,看向冯都护。
nbsp冯都护的食指急促地敲了几下,只听得他继续说道:
nbsp“关中民生疲蔽,如今的第一要事,就是要恢复生产,偏偏下边各县的人手多有不足。”
nbsp“既然这些学子想要为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先到下边去帮忙,顺便体察民情,观察民间疾苦。”
nbsp当年凉州考课,不知多少世家子吃不了基层的苦头,逼得不少人半途而退。
nbsp听得冯都护欲故计重施,右夫人却是有些担心:
nbsp“凉州考课,乃是选才入仕,让考生体察民情,无可厚非。”
nbsp“而进入学院,却是求取学问为先,二者岂能同日而语?阿郎此举,怕是有所不妥。”
nbsp“不必担心。”冯都护胸有成竹地一笑,“学院出来的学生,最后也是有一年的实习期。”
nbsp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话放在古代,可能有些夸张。
nbsp但学子成年以后,外出游学,增长见识,是一件正常,乃至理所当然的事情。
nbsp学院最后一年的实习安排,其实也是学生另一种名义上的游学——与个人游学的区别就在于,这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游学。
nbsp“这些举荐上来的学子,皆是各地才俊,岂有弱者?就让他们提前实习了。”
nbsp右夫人面上仍有忧色:
nbsp“那学堂保送上来的学生又怎么办?只怕到时候有人说区别对待,有失公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就是让他们觉得不公平。”冯都护面容沉静,“就是让他们知道,从学堂考入学院的学生,才是正牌皇家学院的学子。”
nbsp“就是要比举荐上来的学生,更受朝廷重视。”
nbsp科举就算有再多的弊端,但它仍然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了。
nbsp它对一个国家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还是要看统治者想用科举达成什么目的。
nbsp拿唐朝前期的科举来说,主要是以“时务策”为主。
nbsp因为它涉及国家社会现实问题,这就让读书人不但要熟读经书,同时还要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nbsp除了科举,武则天甚至开创了武举。
nbsp这让科举选才在唐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nbsp可惜的是,宋的重文轻武,不但阉割了儒学,同时还利用科举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nbsp这给后世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
nbsp最后导致明清的科举,渐渐地发展成八股文考试。
nbsp让读书人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满嘴“之乎者也”。
nbsp与汉唐时仗剑游历天下的读书人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nbsp不过就算是明清时代,科举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入仕方式。
nbsp行卷,荫官,捐监等等,都是进入官场的补充方式。
nbsp但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绝大部分时候,地位都没能超过科举。
nbsp科举入仕的官员,就是要比别的方式入仕的官员腰杆子硬。
nbsp冯都护最终所要营造的,也是这种效果。
nbsp当然,最开始的时候,科举、察举、征辟入仕的官员,地位肯定基本都是相当的。
nbsp只不过他要有意识地把科举的地位慢慢抬起来,渐渐地潜移默化。
nbsp一点一点地挤压察举和征辟,就是变相地在挤压世家子弟的入仕空间。
nbsp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退到与普通人一样的起点——至少在学院里是这样的。
nbsp这已经是冯都护打破世家智力资源垄断所能做到的极致。
nbsp也是能给天下所有学子的一个最大公平。
nbsp同时也可以让大汉能团结最广泛社会层面。
nbsp右夫人知道这必然会有不小的阻力,只见她思索一下,建议到:
nbsp“不如这样,若是有人当真在一年的时间里,表现出色,也可以直接察举或者征辟出仕,阿郎以为如何?”
nbsp冯都护闻言,不禁“咦”了一声,赞赏地看向右夫人:
nbsp“细君不愧是吾之女诸葛,此言甚是有理。”
nbsp反正现在是科举察举征辟并行,并无高低之分,能提前入仕,想必正好合不少人之意。
nbsp同时还可以堵住某些人的嘴:
nbsp有本事你就直接通过考察入仕。
nbsp没本事就好好通过考核,进入学院学本事。
nbsp如果连考核都通不过,那就是无能无才!
nbsp无能无才,也想进入大汉帝国的官吏阶层?
nbsp真当大汉是像魏贼那般,重出身不重品性才学吗?
nbsp想到这里,冯都护再次靠回椅背上:
nbsp“就这么办吧,到时候把这份名单再抄一份,送到尚书台去,让尚书台安排。”
nbsp“阿郎不看看吗?”
nbsp“不看了,有什么好看的。”
喜欢。
第1141章 反扑与较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