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与明议和(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r/> 他的态度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也不生气,平心静气道:“先前我严令不准议和,不过是不希望金人抗明的态度疲软下来,无心恋战,有损士气。要不要议和,该怎么议和,我心里早就有了计划。”
果然……他们所有人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皇太极心里的算盘比谁都打得精明。
海兰珠又想起另一件事来,担忧道:“你派阿敏贝勒去朝鲜,就不怕他一去不返,拥兵自重吗?”
阿敏素来都有要脱离金国的意向,有舒尔哈齐的前车之鉴摆着,难免他不会动了别的心思,效仿其父当年的作为。盛京城里关于他的这类传闻可不少,倒不见得全是捕风捉影。
皇太极阴冷的笑了一声:“我就是知道他有这个歪脑筋,才派他去的。”
她吃惊道:“难不成你想放任他脱离金国?”
非也。”
皇太极讳莫如深道:“金国的一兵一卒,他都别想带走,不仅如此,朝鲜……说不定还能替我一举将他的小辫子都给揪出来。”
原来你是另有打算。”
她就知道,议和也好、出兵也好,他的心思一向没人能猜透。即便她自认已经足够了解他了,有时却还是会被他的障眼法给骗了去。
他从来话只说到三分,剩下的七分,只能靠聪明人自己去悟了。今日突然下令要出兵东江,堂上的说辞是要除掉皮岛后患,顺便取了朝鲜,还派了李永芳去监军,总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毛文龙……没那么好对付,此番只会是场硬仗。”皇太极嘴角勾起一摸笑意,“但不论战果如何,从发兵的那一刻起,我都赢了。”
** **
初五日,皇太极派方吉纳、温塔石为使者,一行九人,二赴宁远,给袁崇焕送去第二封信。
信中言,明金两国之所以交战,是因为当年明廷在辽的守臣对建州百般欺凌,无法容忍,因此才向天奏明,兴师讨伐。表明“惟天至公,不视国之大小,而视事之是非。乃以我为是,以明为非。”并将□□哈赤征明所写的“七大恨”复述了一遍,向明朝提出要求:今尔若以我为是,欲修两国之好,当以黄金十万,白金百万.缎匹百万,布匹千万相馈,以为和好之礼。既和之后,两国往来通使,每岁我国以东珠十,貂皮千,人参千肋遗尔。尔国以黄金一万,白金十万,缎匹十万,布匹三十万报我。两国诚如约馈遗,以修盟好,则当誓诸天地,永久勿愉。
初八日,岁在丁卯。阿敏为主帅,领正蓝及阿济格的镶白二旗,出征东江。
皇太极此行虽未亲征,却十分重视此番出征,亲自为三军践行,并在出征前一日,连夜在汗宫召见了李永芳、岳托和济尔哈朗。
有了要紧事时,皇太极通常会诏令大臣来汗宫面见,海兰珠则通常会退到帘后以避嫌。
皇太极从未要她刻意回避过,一来是因为信任她,二来是有时,她对国事也能有几分独到的见解。
东江的探子有报,毛文龙如今人在铁山。”
……只要你们谁人能取了毛文龙的首级来见我,我必有重赏!”
如果消息不假,咱们数万大军一举突袭铁山,斩了毛文龙的人头,东江一带也就不足为惧了……”
此番连夜召见你们三人,就是要嘱托几件事情。其一,若东江攻不下,不要硬取。此战的目的,乃是要斩杀毛文龙。再之,若阿敏贝勒指挥不当,亦或是怀有二心,规劝无用,本汗便准许你们拥兵与之抗衡。李将久经沙场,此战你要随机应变,本汗说了,朝鲜不过是顺取之。只要朝鲜国王同意议和,断绝与明来往,你们便不要赶尽杀绝,应当有大国气度,省得他们成日说我们是蛮夷,我们也应该学学所谓礼仪之邦的做法,以和为贵。”
汗王深明大义,气度不凡,我李永芳心悦诚服。”
……
海兰珠听得断断续续,却是明白了几分皇太极的用意。
这是故伎重施啊!当年努尔哈赤设计除掉舒尔哈齐的一计,如今皇太极原封不动地用在了阿敏身上!
如今他虽身居汗位,却不得不继续努尔哈赤生前所设立的和硕贝勒共商国事的议制,其余三大贝勒又各自执掌一旗,与他平起平坐,对于他的权利来说是极大的威胁。
阿敏……不过是开始罢了。紧接着,莽古尔泰、代善……只要是对他绝对的汗权存在威胁之人,他会一步步除掉……这便是帝王之术啊!
不久,战报传来。
朝鲜听闻金国发兵十万,认为毛文龙必败无疑,为求自保,遂连忙向金国示好,全然没有了先前坚定支持明朝的气节。更是苟且谄媚地向金军提供了高丽服饰,以便冒充朝鲜军队。
不日,金兵围攻铁山,铁山都司、毛文龙养孙毛有俊等率千余名守军与金军血战,战至最后一卒,无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壮烈殉国。虽然铁山大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偏偏毛文龙却不在铁山。
随后,阿敏率领铁骑乘冬季冰坚,进攻与铁山仅三里之隔的云从岛,与毛文龙部展开激战,浴血数日,未有进展。阿敏见八旗子弟伤亡惨重,不仅攻不下东江,也占不到半点便宜,遂迁怒于朝鲜。立刻跨过鸭绿江,连续攻克义州、定州、汉山三城。之后又渡过嘉山江,攻克安州,并驻扎在平壤,平壤守将闻风弃城而逃,金兵下谕命令朝鲜国王李倧投降。
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请求议和,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答应若朝鲜愿遣大臣前来会盟,便班师回朝。
随后金兵进驻黄州,主帅阿敏见朝鲜弱不堪击,遂想大举进攻王京,扫平朝鲜而自立为王。
一切正如皇太极所预料的一般,此战,阿敏果然没有掩藏住自己不忠的内心,想要借此机会,趁机脱离金国,借朝鲜一方土壤而称王称霸。
却不知,其实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作者有话要说: 说几句题外话~之所以要详细刻画这一段征朝鲜的剧情的原因。
此战史称“丁卯胡乱”,与“丁丑下城”一并被韩国人视为国耻。很多韩国影视作品都重现了这段历史,但大部分是在丑化满清形象,毕竟皇太极征服了朝鲜让朝鲜国王伏地下跪请罪也是事实。
然而论没节操,真的还算朝鲜第一。万历援朝战争,明朝神宗皇帝倾天下之兵相援助,搞得自己元气大伤,朝鲜国王说:“神宗有万世不忘之功。”
转眼呢,后金还没打到朝鲜,朝鲜就把明朝卖了,送高丽服饰给金军,让他们刻意伪装成朝鲜军队去袭击铁山。铁山三千人,被朝鲜卖了,死了。完了之后后金打到平壤了,朝鲜国王灰溜溜逃跑,两面求和。
明熹宗说,我泱泱大明天-朝,礼仪之邦,要大度、宽容。于是又派毛文龙去支援朝鲜。
毛文龙在东江被打得自己都朝不保夕,结果还是不计前嫌领命去了朝鲜,情况那叫一个惨烈,天寒地冻,衣不蔽体,东江军要靠吃死尸人肉才能活下去对抗金兵。朝鲜拣回一命,然后开始高呼儒家思想,大明帮了我们,我们不能朝秦暮楚啊,答应了金兵要议和,马上又阳奉阴违,转投明朝。于是乎有了崇德元年的“丁丑下城”。
而在各种影视剧中,对于这两个战役的描写,满清是如何丑陋云云,朝鲜的战斗里多强云云,不胜枚举。然而朝鲜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史料记载,金军一日攻了五城,平壤守将直接弃城而逃,国王同样落荒而逃,阻挡了金兵的也就是毛文龙而已,虽然功劳也不大。
此题外话,纯粹是对所谓历史剧的影视作品里,班门弄斧,自我意淫得有些可笑的桥段,愤忾一句罢了。毕竟这些电影里,皇太极都是终极大反派。历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站在蒙古、朝鲜的立场上来看,终结了蒙古王朝,将朝鲜收为藩属的皇太极的确是大仇人。但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我就不夸皇太极了,因为他从智谋、远见各方面来说真的太厉害了……心计方面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虽然如金庸所言,历史甚少给他应得的评价。
(不上升国际友谊,只是聊聊朝鲜和明清之间的历史~)
第147章 与明议和(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