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臣子恨(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我们杀出重围去,不谈什么天下大义,不谈什么苍生百姓,只为我们自己,只为回家再见一眼家人!生有何欢,死有何憾!杀出一条血路来,让乌拉军看看,我们建州子弟的威风!”
对,杀出一条血路来!”下面已经有不少士兵起立响应了起来。
吾等远誓死效力汗王!”
一人,十人,百人,千人……响应的人越来越多,士气大涨!褚英与代善欣慰地相视一眼,唱起建州的民谣来。
哼着游牧谣,眺望费阿拉;栅内好荣华,栅外好河山;满山飞龙蹿,成群赤兔还;建州女真在,英雄还复来……”
我在底下听着,不由得红了眼眶……
地下的士兵皆跟着喊道:“建州女真在,英雄还复来!”
建州女真在,英雄还复来!”
褚英和代善这一番话,不仅士气大振,更是将乌拉军吓得不敢动作。连费英东和扈尔汉都不由得夸赞道:“二位贝勒实乃我建州之幸呐!”
外头的乌拉军,见里头气势汹汹,呐喊滔天,不知放生了什么,不敢轻举妄动。
趁着这时,褚英一声令下,全军如潮涌一般向外杀出重围去,他将我拉到他身后,一路斩杀敌军。血时不时地打在我的身上、脸上,我能感觉到他的刀挥舞在我耳边,一下又一下,一刀又一刀……我不敢睁眼,也不敢去想去听……时不时有温热地血洒在我的脸上,我恐惧地睁开一丝眼帘,只见褚英鏖战多时,早已是血染战袍了。
建州军虽然气势够足,个个将士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可毕竟乌拉军人数太多,形势渐渐转为弱势。再加上整日行军,又连夜作战,战斗力不免锐减,明显开始有些支撑不住了。就连费英东也是一脸绝望,对褚英苦笑道:“大贝勒,这估计咱们两最后一次并作战了。”
褚英却不然,仍在奋勇杀敌,“说什么傻话!”
就在这时,远处呼啸而来一大队兵马,扈尔汉喊道:“他娘的!乌拉还有援军?”
谁知那一大队人马如鱼涌般窜如了乌拉军的后方,原本还在输死对抗这的乌拉军一下子骚动了起来,乱成一片盘散沙。
布占泰人高马大,在乌拉军中分外显眼,双手拿着战锤吼道:“慌什么!都给我杀!”
乌拉军里却传来阵阵惊呼声,“不好了,建州……建州的大部队来了!”
众人闻声向那支部队的旌旗看去,费英东欢呼道:“是援军,使我们的援军来了!三都督终于肯出兵了——”
乌拉军一听有援军,免不了军心大乱,所谓兵败如山倒正是如此,上万人的大军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一下子溃不成军。
这……这不是三都督的旗号啊?”费英东正疑惑间,转头朝褚英大喊,“大贝勒,来的是正红旗!”
援军的主将正超我们的方向奋力厮杀而来,那个身影确实如此熟悉……
皇太极!是他!他穿着战甲,骑着乌云兽,举着金背斧在人群奋勇厮杀,那身影翩若惊鸿。是乌云兽带来了援兵!终于——是来了。
代善驾马前来,与皇太极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便带着兵马乘胜追击。
一路上早就被尸体给堆满了,我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心里充满激动、愤慨……一时间热泪盈眶。他也正看向我的方向,驾着乌云兽朝我而来,眼看他就要到我跟前,谁知横空出来一人挡在了他面前,那人拿着一对战锥,体型彪悍。
褚英对着布占泰喊道:“贼酋布占泰,你已陷入我建州大军的包围之中,还不快快投降!”
作者有话要说: 补注:关于佘明德的事迹考证。佘义士是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一位谋士,在袁被害后,他含悲衔愤冒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
佘家为袁崇焕墓做守墓人一直至今,其后人佘幼芝是第十七代守墓人。(参见佘幼芝生平简介)这段守墓人的故事真心蛮感人的,有点像现实版的《鬼怪》……同样是忠臣武将被构陷,被皇上冤杀,同样是生前的部将成了守墓人,世世代代守护……
袁崇焕身后150年,清朝乾隆帝为他平了反。同时为他及佘氏修坟以旌气节。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
关于袁崇焕的争议:在许多明朝的史料记载中,总体还是认为袁崇焕却有通敌之嫌的,也认为其杀毛文龙一举是最大的错误。比如崇祯年间陆人龙所作《辽海丹忠录》。
此书按年代和战事的发展编写,材料多来源于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及当时的邸报、奏议,在其中倾注作者本人的好恶感情与主观立场态度进行艺术加工,既有一定的史料性,又融入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亦可称之为时事小说。由于文中以后金军为大反派,本书在建州入关后被禁。满清为袁崇焕翻案后,其书因真实再现明与后金的争斗及贬低袁崇焕而受鄙薄。作者也没写完,正好在1630年这一年停笔,原因是战况出乎了他的预计(可能也觉得大明是大势已去了吧)。
其书虽为小说,但足以看出时人对毛文龙的敬佩,所以朝廷也好、民间舆论也罢,几乎都是一边倒支持毛文龙的,才会有袁崇焕处决时百姓争相食其肉的惨状。直到乾隆为其翻案,才揭露了当年皇太极用反间计除袁崇焕的事实,但也有可能有虚构美化成分。
总之,袁崇焕到底有没有通敌,没人知道,历史也没有答案。不过现世主流媒体都把他当做岳飞一样的忠臣,总结他镇守辽东的事迹,的确功不可没。但不能否认的是,袁崇焕之死,也有他刚愎自用,武断蛮横的性格使然,杀毛文龙,五年平辽,与皇太极通信的内容,可见他不是一个谦逊的人。满招损,谦受益,地位越高,遭人妒忌是必然。可笑的是阉党余孽弹劾他的罪名之一,就是为魏忠贤建生祠,可见崇祯帝还是太年轻。有人说崇祯最励精图治的昏君,虽然偏激,但也是有道理的。
另外,《石灰吟》这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主流认为是于谦写的,但有不少争议,也有一说是袁崇焕写的。
袁崇焕一生留下了十多首比较有名的诗词,大部分都与保家卫国有关,《石灰吟》这首诗描写的情感意境个人觉得和袁崇焕内心很像,很有可能真的出自他手,所以放在了书里。
第167章 臣子恨(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