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节 日军浴血青岛堡[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la.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快更新非和平崛起最新章节!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曾在山东半岛长途游历,他通过考察发现青岛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他的这番见解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为此,德国几次对青岛进行调查。
光绪二十三年11月,2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欣喜若狂,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借口。”在与俄国达成默契后,德国舰队闯入山东胶州湾。第二年,清政府被迫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从事实上来岛是德国的租借地,但实际上跟殖民地没什么区别。一个事实是,在清末邮政系统中,寄信往胶州湾被列入寄信到德国的分类,青岛成了德国的“领土”。此后,德国又夺取了修筑青岛到济南的胶济铁路的权利,虽然被崛起的武翼新军给挡在胶州兰村一线,但是最终,青岛还是成为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基地,用来保护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为了经营好青岛要塞,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之后的庚子国变,更使得德国殖民当局更加认真考虑青岛的防卫。经过长时期构筑,德军在青岛布置下陆海两大防御系统,最终形成“青岛要塞”。
地面防御系统:在朝向内陆的方向,德军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着青岛市区和港口与山东半岛分割的陡峭山岭修建,不过这道防线并不连贯,德国人也没有这么多兵力来扼守,所以除了拖延敌军的进军速度之外,德国人也没有期望他们能真正阻挡敌人的脚步。第二道防线长达17千米,也沿着峻岭修筑。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区里面的几座丘陵之间,德军在小鱼山观象山等地方筑有堑壕炮台和其他要塞工事。
海上防御系统:在朝向黄海的方向,德军在入港水道处布放了水雷,修建了4座炮台5个多面防御堡垒。尽管有些大炮是清军在胶州湾炮台遗留的相对老旧的炮型,有的是从根据《辛丑条约》被迫拆除的大沽口清军炮台上拆卸下来的,总体来的防卫设施比较完善,也得到了较好
第三百二十九节 日军浴血青岛堡[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